发布时间:2014-06-30 13:46:00 来源:西藏日报 浏览量: 作者:蔡汉银 朱博 高勇君
图为解放军第115医院医生在为墨脱县群众诊疗。李伟明 摄
这是一片遥远神秘的土地——墨脱,因为地处偏远、道路艰险,人们称它为“高原孤岛”。交通不便和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当地医疗设施简陋、医务人员匮乏、防病治病药品奇缺、外送伤病员困难,健康问题始终困扰着戍边官兵和当地少数民族群众。
这是一个历史厚重的集体——解放军第115医院,1955年9月诞生于历史文化古城扬州,1959年8月奉命进藏,1961年移驻西藏林芝。他们始终张开服务部队与驻地群众的“双臂”,主动发挥西藏地区最早的军队中心医院优势,从解决西藏各族人民最直接、最迫切的病痛入手,真情呵护驻地军民健康达半个多世纪!
这是一个勇于担当的群体——一代代医护人员,先后36人接力前往墨脱值守,18年定期组织专家医疗队前往墨脱巡诊、对墨脱县医院对口帮扶,累计救治危重病人600余人,实施手术4000余例,诊治病人2万余人次,向墨脱县医院捐赠药品、设备等价值数百万元,培训少数民族医生32名。
18年里,解放军第115医院官兵用生命诠释无垠大爱,真情呵护驻地少数民族群众的生命健康,用实际行动把人民军队的宗旨举过头顶,用艰辛付出践行着“老西藏精神”,赢得了高原孤岛“生命守护神”的美誉。
党委正向、党员冲锋,18年勇敢担当,担起的是一份人民子弟兵为人民的使命
1994年3月。
解放军第115医院党委会议室悬挂着一幅巨大的墨脱县地图,刚刚结束20多天墨脱之行的王德威院长一边指着地图,一边给党委常委们介绍情况。
“受气候条件影响,地处热带和亚热带环境之中的墨脱群众极易患疟疾、疥疮、热毒疮、季节性流感等10多种病症。由于缺医少药和医疗技术落后,导致就医率和治愈率双低。多年来,居住在这里的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群众不得不忍受着病痛的折磨……”王院长将在墨脱的所见所闻所感,像豆子一样倒了出来。
“虽然我院家底薄,但是墨脱群众更盼医盼药,我们是党的军队,人民的子弟兵,这个时候是袖手旁观,还是应该勇于担当呢?我认为应当尽快将墨脱县医疗问题纳入我院保障范围,每年在大雪封山期间派出全科医生到墨脱值守,请大家表决!”一向民主的王院长,第一次首先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常委们齐刷刷地举起了手,有的还激动地站了起来,争着做第一个进墨脱值守的医生。
全票通过!在为墨脱群众送医送药的议题上,115医院党委意见惊人的一致。
从那时候起,医院党委便把送医疗进“孤岛”作为政治要求来落实,作为重要职责来担当。
发布党委决议、组织考核选拔,一系列准备工作相继展开,吹响了激荡人心的出征号角。
“我年轻、身体好、经验足、懂简单藏语,又是上级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进墨脱理当由我去。”军医周定洪先后堵在院长和政委门口,一遍遍强调着去墨脱值守非己莫属的理由。
终于,1994年10月15日,经过严酷竞争,并经层层报批后,周定洪成为第一位到墨脱值守过冬的医生。
而就在这期间,母亲卧病在床,妻子失业下岗,面对家里的千呼万唤,周定洪最终说服家人,毅然选择了墨脱,选择了走近门巴族和珞巴族群众。
背着沉重的药品、医用器械和生活用品,周定洪在某部两名战士的护送下,向墨脱进发了。
多雄拉山口,4200多米的海拔高度在高山此起彼伏的西藏,只能算是小儿科。然而,这山口却是让人谈之色变的“鬼门关”。
就在这个山口,周定洪遭遇了3次暴风雪。
“若不是两名战士将我死死压在雪窝里,恐怕早就被风雪卷走了!”周定洪至今回忆起来仍心有余悸。
在左边是高山、右边是悬崖,窄得仅能放下一只脚的老虎嘴,周定洪险些踩空了脚;在经过蚂蟥沟后,战士从周定洪身上拔出了11根吃得饱饱的蚂蟥。
就是那一年,通过周医生,115医院党委全面掌握了墨脱群众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状况;也在那一年,通过周医生,墨脱群众觉得解放军第115医院离自己是那么近。
“值守墨脱285天让人望而生畏,但想起群众忍受着病痛还得坚持下来!”回来后,周定洪讲述的墨脱生活之苦之险之艰难,并没有吓阻到那些热血沸腾的同事们,反而更加激发了大家前往墨脱的热情,甚至把是否能去墨脱当成了检验自己“政治是否合格,医术是否高明”的标准。
从1995年起,115医院每年都要派出2名优秀全科医生进墨脱过冬,把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关爱进行到底。
18年中,医院党委班子换了一届又一届,医生走了一位又一位,但这个传统从来没有断过线。一茬茬医护人员深入边防哨所,走村串寨,在为官兵和少数民族群众防病治病,宣讲党的政策的同时,还及时了解卫生需求、调研医疗现状,足迹遍及墨脱各个角落,先后完成了《墨脱县流行性肝炎防治办法》、《墨脱县结核病防治实施方案》和《墨脱县疟疾防治暂行方案》,为墨脱疾病防治工作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困难重重、寂寞相伴,18年无悔坚守,守住的是一块扎根西藏传薪火的精神高地
“伟大在于平凡的坚守,崇高在于默默的付出。”曾经徒步进墨脱的西藏军区后勤部部长李伟,这样评价115医院的值守医生们。
的确,18年来,36名值守医生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遇了多少难、品味了多少孤独,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
虽然每位医生进墨脱前都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是墨脱生活之艰辛,还是让他们始料不及。
交通不便。墨脱的自然村,近则10公里,远则近200公里,连骑马带步行,一趟巡诊下来常要十天半月,出发的时候穿一双新胶鞋,回来的时候鞋底都磨平了。
药品和器械奇缺。由于山高路远,许多药品和器械运不进去,许多能做手术的做不了,只得眼睁睁看着群众忍受病痛折磨。
生活条件太差。由于墨脱气候过于潮湿,长期穿着湿衣服、盖着湿被子,值守医生都不同程度地患上了湿疹、关节炎等病症。
环境太孤独。没人聊天,没娱乐项目,带进来的书看了一遍又一遍,“有时候闷得想撞墙”。
有崇高精神支撑,就能创造奇迹。医生们在“与世隔绝”的地方,创造了很多令人心酸的娱乐方式。
把圆石当球投。医生们从河谷里捡回些被冲刷得圆圆的石头,在房前树上绑上一个铁圈,人站在2米开外把圆石往里面投。“既能打发时间,又能锻炼臂力,一举好几得!”在医生米永的嘴里,军人没有苦,只有永远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对着大山歌唱。一年到头哼的总是那几首歌,一年到头听到的总是自己的回音,一年到头唱的总没几句在调上,但他们还是会对着大山吼上几句。这种被医院政委楚前称为“发泄治疗法”的“歌唱”,却是蹲守军医们渲泄内心苦闷的好方法。
“哭过、怨过、累过、孤独过,却从来没有放弃过,我们用常人无法理解的方式,完成了常人眼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守护了墨脱群众的生命健康,不敢说伟大,但敢说很有意义!”前往墨脱值守了266天的内科医生黄谦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1999年10月,正好是军医叶东平女儿满十个月。十个月前,叶东平就答应妻子,一定要守在身边,等候女儿降生,然而一次特殊的任务,让计划落空了。
也许是上天弥补他对女儿的思念,叶东平到墨脱接诊的第一个患者,是一个4岁的小女孩,德庆玉珍,右手食指在玩耍时不慎被菜刀划伤。
也许是睹近人,思远亲,抱着这个小女孩,就像抱着自己的女儿。叶东平倾尽所能,细心清创、精心消毒、耐心护理,小女孩的伤势很快痊愈了。
淳朴的山区群众无法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捧着一大篮子鸡蛋,步行了30余公里,送到了叶东平房间。
也许出于对女儿的思念,叶东平对患病的孩子总是偏爱有加,他把对自己孩子的爱,加倍叠加在了这些边境少数民族孩子身上。
等值守结束,叶东平回到家时,女儿都快2岁了,躲在妈妈后面,“用糖都哄不出来”。
叶东平只得从孩子嘴里的“叔叔”做起。
2004年,内科医生黄永前往墨脱“冬囤”,一进墨脱就遇到了大雪封山,不巧的是墨脱仅有的一部卫星电话,怎么拨也拨不通,写信也寄不出去。直到第七个月,黄永给妻子张华静去了电话。
“哟,你还记得我是你老婆?!”
本来想和妻子诉说相思的苦楚,一句生硬的话,让黄永倍感委屈和无助,再也没有说出话来。
2005年,从墨脱回来的黄永休假回家,归队时,红色的结婚本变成了绿色的离婚证;
2006年从墨脱回来的外科医生严伟接到相恋了3年女友分手的电话;
2007年的职守孟杰、向阳,2008年职守的郭启平从墨脱回来后,都变成了单身。
舍一家之乐,圆万家之康,见证了115医院值守医生奉献墨脱的足迹。尽管承受着亲人的分离之痛、不解之惑,但医生们还是把墨脱群众的健康需求放在了第一位,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
2005年1月23日,一名门巴族修路工人洛桑被飞石击中头部,生命垂危。
经检查,病人血压200/120,右侧瞳孔已放大,左侧头皮颞颥部有严重裂伤,左侧股骨和双手骨折。医疗条件极差的县医院既没有CT、B超,也没有X射线,甚至连做颅脑手术的器械都没有,如何确诊?
“颅内出血!”临床经验丰富的赵应权一下子就判断出病人颅内出血部位就在头皮裂伤处的深骨里,必须开颅减压才能保住性命。
时间就是生命!等不得,更慢不得!
赵应权立即叫两名护士从仓库找来了骨锉、骨锤等器械。通过紧张的术前准备,一点一点轻敲慢锉,历时1个半小时,终于顺利打开了病人头颅,完成了颅内血肿引流术。手术成功了!在场的人悬着的心放了下来。15个小时后,病人慢慢恢复了意识。
洛桑得救了!一个月后,他的家人给赵应权送来了印有“神医降世解病魔、共产党是活菩萨”的锦旗。
2002年10月,德兴乡荷扎村的扎西央宗因难产,母婴生命危在旦夕,必须进行手术。刚刚接替前任在这里值守的医生赵至成得知情况后,果断进行了收治。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赵医生指挥着医院上下齐动。检查身体、制订方案、实施手术……经过赵医生和同事们8个多小时的奋力抢救,手术获得圆满成功。母婴平安!
这样的故事,凡是到墨脱值守过的医生们,都能讲出一箩筐来。他们将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同胞深情,淋漓尽致地展示在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上,不断填补着墨脱医疗史上的空白。
技术培训、设备转赠,18年真心帮扶,留下的是一支群众信赖的不走医疗队
管理帮扶,技术输出,人才培训,设备转让,115医院在自身发展尚有不少困难时,还用柔弱之肩扛起了墨脱县医院的发展重任。
“院长,把旧机子给墨脱县医院吧,旧的性能也很不错。”今年4月28日,在医院党委决定为墨脱县医院捐赠生化分析仪时,有人给院长这样建议。
“给全新的,我们的坏了还可以及时修,他们的坏了,想修都找不到地方。”就这样,刚刚购进的一台全新生化分析仪连同价值近50万元的药品,又一次在冯国君院长的坚持下送到了墨脱县医院。
墨脱县医院虽然成立很早,但受客观条件影响,人才留不住、设备进不来,医院是个硬件软件都较差的空架子,组织健全但技术落后,远远无法满足万余名墨脱群众的防病治病需求。
一直以来,115医院就把帮助墨脱县医院发展,提高医技水平能力视为自己的责任,在授之以鱼的同时,尤为注重授之以“渔”,努力为墨脱人民留下一只不走的医疗队。
医院遵循着眼需求、注重质量、讲求实效、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按照打牢基础、提高技术、发展特色的要求,在医院管理、医疗技术、人员培训、医学科研、医学设备五大方面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支援,力争把墨脱县医院建成人才队伍实力较强、学科设置相对较全、医疗技术特色明显、医疗管理科学规范、满足墨脱群众实际需求的区域医疗服务中心。
墨脱县医院院长邓声敏介绍说:“115医院对我们的帮助是全方面的,通过每年举办一届管理骨干培训班、组织一次参观考察等形式,帮助完善和落实制度规范;引入医疗质量管理、临床路径、成本核算、信息化管理等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每年派出2名专业技术骨干到县医院驻点帮带,以专题讲座、病例讨论、手术带教、教学查房和护理示范等方式进行业务帮带;每年指导县医院开展2项新业务、新技术;每年接受墨脱县医院2至3名卫生专业人员到医院进行为期1年的进修。可以说,我们今天的成长,115医院功不可没!”
这位军人出生的刚毅汉子,提到115医院的帮助总是有说不完的话,眼里含着感恩的情。
墨脱县背崩乡卫生院院长扎西,是一位对115医院心存感恩的人。
2004年夏天,扎西背着十斤糌粑来到了医院,找到了副院长梁天学要学医。一位有一定文化基础的藏族年轻人想学医,医院如获至宝,立即把这位没有任何专业技术知识的扎西,编入了学员队伍,并免除一切费用。
此后,扎西被安排到各个科室进行了轮流学习,有教药理的,有教病理的,逐渐由一名连汉语都说不好的门外汉变成了医疗上的行家里手。
经过两年的系统培训,扎西学成归乡,成了背崩乡数一数二的全科医生,担负起了背崩乡千余群众的诊疗任务,并于2010年被任命为该乡卫生院院长。
扎西只是115医院为墨脱县培训医技人才的一个侧影。一直以来,他们根据墨脱县的需要,针对性地开展了全科医生培训,推行“3+6+3”进修模式(3个月门急诊、6个月轮科、3个月专科),并免去全部进修费和食宿费。18年里,墨脱县医院绝大多数医生都在115医院培训过,临床经验和现代诊疗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墨脱县群众居住分散,大多数乡村都散落在深山密林中,专业医疗人员数量严重不足。115医院便在各乡村挑选有一定文化基础的群众为“健康观察员”,进行常见病防治、突发损伤救护、疫情防护等知识培训,指导群众对突发情况进行正确的应急处理,为后续治疗争取更多时间。
115医院对墨脱县医院的帮扶并不仅仅局限于人才培训上。他们根据县医院发展需求,有计划指导县医院开展临床研究,帮助解决防病治病中的疑难问题,促进技术进步,累积投入数百万元,援赠大量的医疗仪器和急需药品,极大地改善了墨脱县医院的硬件条件。墨脱光缆架通后,115医院第一时间和墨脱县医院开通了远程电话诊治热线。通过电话热线,对墨脱县医院出现的疑难杂症进行远程会诊、综合分析,指导制订治疗方案,并对治疗过程全程跟踪,确保治疗效果。
“在115医院的帮扶下,墨脱县医院在流行病防治、科室设置、各项工作流程、处方、病历书写等都得到了进一步规范。”林芝地区卫生局副局长斯塔这样评价115医院为墨脱县医院作出的贡献。
经过18年持续不断的帮扶,现如今,墨脱乡乡都有卫生院,村村都有卫生员,县人民医院具备了常见疾病诊治能力,群众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县。
(责任编辑: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