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7-30 15:09:00 来源:大竹县审计局 浏览量: 作者:王晓玲
2019年6月,中央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审计全覆盖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预算执行、决算草案和一级预算单位每年开展审计。2020年1月,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作出了安排部署。2020年2月,审计署召开关于推进财政一级预算单位审计全覆盖工作的视频会,对财政一级预算单位审计全覆盖作出了具体部署。近期,基层审计机关在“一盘棋”思路的指导下,按照“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以本级财政一级预算单位预算执行审计为抓手,积极探索推进审计全覆盖。笔者结合基层审计工作实际,谈谈利用大数据实现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的几点思考供大家探讨。
一、强化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完整性是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的基本前提。
在大数据背景下,预算执行审计由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扩展到了专项资金、重大政策落实等众多领域,审计内容也更具全面性、整体性。因此,向大数据要效率、要广度、要深度的基本前提在于采集准确度高、完整性强的各行各业原始基础数据。但是,目前基层审计机关由于数据管理、数据结构、数据校验等条件的限制,经采集与标准化的原始数据与大数据审计分析的数据需求还存在一些差距。一是部分数据为被审计单位自主开发的信息系统原始数据,导出时可能出错、丢失或冗余。在不熟悉数据逻辑的情况下,数据校验无法及时、充分发现问题,易造成分析使用的数据不够准确。二是部分数据为跨行业、跨领域、跨系统的多源异构原始数据,由不同单位根据自身的业务流程、逻辑生成,数据间的融合性较差。在标准化时,由于各单位对转换标准理解不同、数据不兼容等因素,易造成标准化后偏离原始数据而出现空值、错值等。三是部分信息系统数据未及时更新、调整,滞后于手工业务台账记录的数据,在仅采集系统数据的情况下,易造成分析使用的数据不够准确、完整。
二、强化数据分析的系统性、精准性是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的必然要求。
在大数据分析下,预算执行审计需要覆盖各单位财务账套、预决算报表,预算指标、资产管理系统、政府采购管理系统等大量数据。因此,依托大数据的系统性、精准性分析是实现纵向有深度、横向有广度的预算执行审计的必由之路。一方面数据分析要具备系统性思维。与传统先分析、后综合的思维方式不同,大数据分析先从整体出发分析各个预算单位的预决算编制、执行效率、绩效管理、经费支出等情况。再立足预算编制不准确、不细化、执行效率不高、一般性支出压降不到位等微观揭示单个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形成的具体原因,并不断更新调整数据分析语句以期揭示更深层次、更本质问题。然后再次复归预算单位整体、着眼宏观,从全局层面、体制机制等综合分析研判提升审计层次、提炼审计成果。另一方面数据分析模型要本地化、精细化。下发到基层丰富的数据分析模型,可实现对多部门数据的融合碰撞、挖掘分析。但是,由于基层数据分析人员较少,且对纷繁复杂的原始数据库数据结构缺少深入了解,生搬硬套数据模型易出现结果偏差。因此,基层必须结合本地数据特征、工作经验,本地化、精细化数据分析模型。如人员经费支出预算为财政部门根据各单位的人员定额标准和实有人数来核定,在数据分析人员公用经费支出时,存在部分单位由于编制较少、工作量大借用、临聘人员等情况。建议在运用平均法筛查人均经费时, 应增减借出借入、临聘人员以实有人数计算人均支出,从而反映地更准确、真实。
三、强化数据核查的导向性、穿透性是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的重要保障。
在大数据全覆盖下,按照“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大数据审计模式,基层审计机关必须打破传统手工翻账等做法,充分运用大数据的分析结果,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一方面要紧扣疑点数据,开展现场核实。通过大数据全面分析筛查出来的数据为异常值、离群值等不符合业务流程、不合理、不合规的疑点数据。仅从数据角度不能充分、完整反映问题,需要现场查阅相关文件资料、业务台账,追踪资金流向等具体核查,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违规点、违规事实等,并取证签字盖章落实责任主体。如,往来账款未及时清理的问题,数据分析是根据各预算单位财务帐套等原始数据筛选出长期滞留账面的应付款项作为数据疑点。然而,审计只有到具体单位现场查阅合同文件核查约定的资金具体支付方式,并比照实际资金支付情况,才能查实是否违约违规。另一方面要深挖疑点数据,查深查透重要事项。基于审计经验反复打磨数据分析模型,部分分析疑点结果准确度较高、指向性较强。在现场核实取证时,审计不能停留于问题表象,需要理清问题线条、深入穿透,才能扭住问题实质。如,专项资金未发挥实效的问题,数据分析是筛选结存在各单位银行账户多年未使用的资金作为疑点数据,核查要从专项资金的设立政策依据、预算下达文件、使用情况、绩效评价报告等取证反映揭示问题原因,从而准确定性。
(责任编辑:陈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