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3-27 08:01:00 来源:大英县住建局 浏览量: 作者:刘昌兵
这几年脱贫攻坚行动,确实比前些年有了质的提升,尤其是在力量的攻坚方面,几乎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第一书记,有联系的帮扶单位、结对帮扶党员干部,而且,各级政府在财力的支持上,也是不遗余力,大量专项资金撒向农村,抓建设,强产业,搞发展,可谓是风风火火,近三年的脱贫人数均超过千万。但是社会上出现一种怪现象,那就是“赖贫”。主要表现在两种人身上:一种人,“蹲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过着“等、靠、要”的日子;还有一种人,“脱贫不退贫、脱贫不摘帽”,总是想着搭扶贫政策的“便车”……在这些人看来,“当贫困户就是光荣”,“贫困户”就是财富,谁戴上“贫困的帽子”谁就有了“摇钱树”。
说到根源,“赖贫”者,往往意志消沉,斗志全无,面对艰难困苦,不求上进,得过且过。这种人“赖贫”的症结在于与贫困抗争过,屡战屡败,泄气了;脱了贫却还把“帽子”使劲捂在头上的“赖贫”者,往往是因为“没有安全感”。这种人,主要集中在“没有脱贫产业和村集体经济带动,脱贫缺乏内生动力”的地方,这些地方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匮乏,一旦失去扶持,极易返贫;当然,还有扶贫干部工作简单粗浅,当扶贫物资的“搬运工”、授人以鱼,让贫困户滋生“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越穷越能得实惠”的假象。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贫困户缺乏自力更生、“穷则思变”的意识。
扶贫工作就是面对群众的一线工作。目前来看,精准扶贫一定要找准致贫源头,一定要在扶志扶智上下功夫,要彻底改变个别贫困户的“等、靠、要”思想,帮扶拉扯那些等靠要的贫困群众,除了解决他们最关切的现实问题,也要重视情感支持和人文关怀,对于那些有劳动能力、无脱贫志气的贫困户,做好思想引导、克服思想惰性是激发内生动力的前提。只有当贫困人口意识到通过劳动摆脱贫困的可能、尝到了脱贫致富的甜头,调动扶贫意愿、靠自身努力摆脱长期贫困才会成为可能。
“精神原因所致贫”比“物质原因所致贫”更具隐蔽性和传播性,危害更大。而一味依赖金钱和物质帮助,自己什么都不干,这样就像一个无底洞,永远也摘不掉贫困的帽子。笔者认为,扶贫,要做到扶志不扶懒,对想要脱贫,但是暂时没有门路脱贫的贫困户,要认真分析贫困原因,找准扶贫项目,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帮扶,帮助其脱贫致富。同时,加强与贫困户的沟通交流,打开贫困户的心结,培养志与智等内生动力,鼓励贫困户自力更生脱贫。
“赖贫”,赖得了一时,赖不了一世。“赖贫”可能换来一袋米,得到几桶油,拿到一点救助金,可要想真正脱离脱贫,走向幸福的康庄大道,还得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贫困群众更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去更多的参与到党和政府的扶贫项目中,只有扶贫干部和贫困群众形成合力,才能更快更好的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才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责任编辑:陈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