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时间: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时评

扶贫需提高“含金量”,警惕“面子”工程

发布时间:2019-12-11 10:59:00    来源:四川省绵阳市盐亭生态环境局    浏览量:   作者:唐 欢

   扶贫需提高“含金量”,警惕“面子”工程

  近日,机关干部包保贫困户,一人联系几家,定期上门访贫问苦,帮助找穷因、挖穷根,既帮输血、又促造血,本是行之有效的精准脱贫手段,也是机关干部下沉农村调研的重要方式。(人民日报)

  扶贫干部去贫困户家摸实情、解难事,原本就是一个值得提倡的事。当前一些地方为了保证干部“结对”帮扶群众工作落到实处,硬性要求每名包保干部每年登门访贫次数必须不少于几十次。为了“凑数”完成考核任务,一些包保干部“无事也登三宝殿”,陷入形式主义怪圈,既损害了贫困群众的根本利益,又影响脱贫攻坚工作大局。

  原本,上门访贫是扶贫干部更好拉近干群之间距离的一种方式,深入到贫困群众家里去,和他们同坐小板凳,同喝大碗茶,通过这种对接的方式,既能够把贫困群众的贫困原因识别得更清楚,也能够在解决方法上实现“一户一策”,更能够增强机关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贫困群众真正地摆脱贫困。然而有了硬性规定和要求,使扶贫工作陷入及左及右境地。要求包保干部每年登门不少于几十次,为了迎合硬性规定和要求,一些包保干部不得不想方设法凑够登门次数。这样的“痕迹主义”自然会让干部和群众都苦不堪言。

  不可否认,一些地方要求包保干部登门访贫次数,其出发点应该没问题。毕竟有些包保干部没有硬性规定和要求,可能在结对扶贫中就像断了风筝线一样——不着边际,让贫困无所适从。试想,帮扶干部三天两头往家里跑,如果群众有需要帮助,或者帮扶干部有技能技术等指导、有方针政策要传达,你来很好,如果没有具体事项,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来了而来,农村群众心里肯定有意见。干部来了,他们至少需要放下手上的工作,和帮扶干部交流交往,如果没有具体的事项,大家纯粹是东拉西扯,无话找话,这样的劳心费神的交流交往,肯定让他们心烦。你这样“到此一访”式走访,还不如不来。

  站在帮扶干部的角度来看,走访扶贫是政治任务,一旦次数不达标,即使帮扶取得实效,也完全有可能被问责追责。而走访扶贫的次数够了,甚至超出规定次数,即使效果差强人意,往往会得到原谅,毕竟态度没有问题。于是一些帮扶干部三天两头往贫困户家跑,即使知道贫困群众有意见,但还是一如既往,装聋作哑,走访、拍照一样不少。

  当前是全面建成小康决胜之际,不管是贫困户,还是我们包保干部,所要做的事情一定都很多。而包保干部有事没事都往贫困户家跑,消耗的时间和精力,不只有包保干部,还有贫困户,甚至还牵涉到其他相关人员。 并不是什么事都需要上门去访问,更需要借助现代化的通讯方式,节约出更多的时间去干实事,以贫困群众生活现状实实在在的改变和他们的获得感去检验扶贫成效,才能够让扶贫更具有“含金量”。

 

(责任编辑:程红)

地方频道: 成都 自贡 攀枝花 泸州 德阳 绵阳 广元 遂宁 内江 乐山 宜宾 南充 广安 达州 巴中 雅安 眉山 资阳 阿坝 甘牧 凉山
关于我们  |  人员查询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投稿邮箱:djypta@163.com     电话:13688124327
备案号许可证:蜀ICP备2021016699号
Copyright© 2021 基 层 党 建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