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2-25 11:04:00 来源:盐亭生态环境局 浏览量: 作者:何畅
鸿雁托书 见字如面
一封来自联合国的回信搭建起了学校与邮政之间书信文化的桥梁。11月29日,青岛上清路小学与中国邮政集团青岛分公司举行合作协议签约暨“书信文化教育示范基地”授牌仪式。即日起,青岛上清路小学将与青岛邮政在多领域推动深层合作,全力打造岛城首家“书信文化教育示范基地”。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之前笔者看到过一部话剧,名叫《情书》。主要讲述了开始于1975年北京某中学初一的课堂,男女主人公通过一张张小纸条传递懵懂的情愫。全剧一直持续到2015年,40多年间男女主人公一个留居北京,一个远赴海外,各自成家立业,坚持用书信联络、相互扶持、彼此温暖,共同渡过漫长又短暂的一生。文明的变迁,时代的进步,快节奏的生活让书信慢慢淡出我们的视野。鸿雁传情,书信往来,是最古老的交流方式,千百年来,书信与人类形影相随,承载了太多的回忆与情感。在一纸素笺上写满相思,分享你的喜悦或是悲伤,贴上几分钱的小小邮票,就能使它跋山涉水、跨越崇山峻岭,在那一刻就连绿色的邮箱,都显得的格外亲切。
书信被赋予了太多的含义,那些令人面红耳赤的话,是可以通过书信来表达的,它被赋予了一个文雅的名字“情书”。那些曾给我们带来远方消息的书信,读了又读;回信时的修改再修改,涵盖了太多的感情,似乎连一句“见字如面”,都表达了太多太多的思念之情。
《情书》涵盖了中国自恢复高考、改革开放以来40年间经历的有影响的大事件,通过两人书信的联系展现了宏大时代变迁中,中国人生活中的温暖与爱,它用温暖而深沉的基调,表现40年间中国人的情感面貌,有充满纯真的少年、混沌而进取的中年,也有深沉而广袤的晚年。
书信对于这个时代,作用越来越低,那些年曾经承载我们记忆的载体,被慢慢的遗忘,或是埋藏箱底直到消失不见。可能再不会出现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梁启超家书等等。但偶尔还会怀念那句久违的“你还好吗”。
人如孤鸿终是过客,淡墨素笺浅忆流年。
(责任编辑:程红)